发烧潮玩

“CTMD这也敢拿出来卖!?” 半成品游戏随谈

发表于:2025-01-13 作者:发烧潮玩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3日,对于一个购买新游戏频率不低的玩家来说,玩到半成品游戏是一件概率颇高的事情,而现在半成品也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标签,只要玩得不爽了就能给一个游戏贴上去。但时间久了,被自己定性为没有做完就拿出来卖的游戏越

  对于一个购买新游戏频率不低的玩家来说,玩到半成品游戏是一件概率颇高的事情,而现在半成品也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标签,只要玩得不爽了就能给一个游戏贴上去。

  但时间久了,被自己定性为没有做完就拿出来卖的游戏越来越多之后,我开始疑惑并试图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

  什么是半成品?

  如果我们要说一款游戏是半成品,那它一定无法把内容中本应该给你的东西全都展现出来,它给玩家带来的缺憾是明显而直接的。我们可以用一些近年的游戏来举例:

  去年 6 月发售的《钢铁雄心 4》在初始内容并不丰富,并且在很多被认为"非主要"的地方做得非常敷衍,我当时就曾表示过自己的不满。与之类似的还有夏天发售的《偶像大师 白金之星》,它的问题在于系列中重要的养成要素在完全失踪,变成了一个难度并不大的音乐游戏。

  如果从半成品的范围里选,那《钢铁雄心 4》是我 2016 年最失望的游戏

  当然还有大家非常熟悉,也已经黑了半年多的《无人深空》,大多数玩家根本无法在这重复的宇宙之旅中寻找到自己所期待的东西,而原本说好的多人游戏也彻底变成了一个单人游戏。

  不管宣传有没有欺诈,《无人深空》的成品根本没有接近过它被人们所期望的样子

  另一种类型是 2014 年发售的《刺客信条 大革命》,这是一款帧数和质量控制都堪称灾难的游戏。如果我们把 DEBUG 视作游戏开发和制作的一部分,那么游戏在玩家手上所呈现出的糟糕品质自然可以让我们说它没有做完。PC 版优化极为糟糕的《蝙蝠侠 阿克汉姆骑士》也属于此类。如果说前一种是"番茄炒西红柿"式的偷工减料,那这种就是菜没洗干净结果让人吃了食物中毒。

  我们很少能看见发售后因质量问题迅速下架的游戏,但 PC 版《阿克汉姆骑士》用它稀烂的优化做到了

  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一款游戏没有你想要的内容到底是它本该做但是没有 / 没做完,还是"我们设计它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黑手党 3》也是一款玩家评价普遍不高的游戏,但很少有人指责它是个半成品,因为你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到设计者的思路,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无聊的抢地盘来作为推动主线前进的方式。

  以上是全价游戏的情况,但其实我一年中玩的大部分半成品都是 Steam 上各种国区售价低于 50 元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我能了解到开发者想做的肯定还有更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销售的版本里没有那些内容。

  上面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半成品游戏,但它们获得的评价,遭受的批评都是不一样的。

  身份决定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上一段中提到的几个全价游戏都在发售后遭受各种恶评和质疑,这些都是由它们的身份所决定的。售价和曝光率都使得人们对于全价游戏不会那么宽容。

  全价游戏卖得更贵,玩家自然对其有着更高的要求。60 美元或者 300 到 400 人民币对于地球两边的绝大多数玩家们来说都不算是什么小数字,如果是一款名厂出产的大作经过了多番宣传却只给玩家带来一款体验不完整的作品,那么来自玩家的批评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而除了花出去的钱,更高一层的原因是期望与实际产品质量的不对等。因为对于游戏来说,其开发商、关联作品和宣传手段等因素都会影响你对于它的期待值,让你在心中形成一个对于它的评价基准,若是内容缺失没有做完是一款游戏品质不佳主要原因,那它就会成为批评中的主要受攻击点。

  全价的半成品游戏一般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时间不够做不完,要么就是把一部分本该包含的内容拉出来当 DLC 卖。后者现今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了,一般在这方面做得过于刻意的的厂商肯定会在以上两方面都令玩家感到愤怒,比如悲惨的《机动战士高达 EXVS 火力全开》,参战机体的大量减少必然是为了卖 DLC,结果游戏评价实在太低,不得不以免费更新的形式把原本准备拿出来卖的东西送给玩家们。

  《高达 VS》系列中毫无疑问最糟糕的作品,好在我最初就看衰它

  那如果现在回头再看看《刺客信条 2》,它简直天理不容,11 章打完之后就直接跳到了 14 章,中间的两个章节直接被拿出来当 DLC 卖。那为什么你很少能听到有人针对这方面指责《刺客信条 2》呢?因为游戏的整体素质很高,而即便少了两章也没有造成剧情逻辑的缺失,游戏长度也足够了。玩家看见跳了两章自然是知道你要卖 DLC,但在体验过高质量的游戏本体之后,就算心中暗自咒骂,也会对之后的 DLC 抱有期待。

  所以对于全价游戏来说,即便我们无法分辨是时间不够无法做完强行发售,还是计划好留出一片空白给 DLC,游戏素质都会决定玩家对于内容缺失的看法。而对于中小型和独立游戏来说,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平心而论,你真的很难在大型游戏媒体上频繁看见中小型和独立游戏的信息,我们自己对此也不会报道太多。这使得你获得的信息有限,再加之它们一般售价都不贵,所以买个小游戏就像是豪门俱乐部刮个彩票一样:用一两百万欧元去非主流联赛签下一名不知名小妖,如果培养不起来也不会心疼,成了球星就能把刮所有彩票的钱全值回来。那我用三四十块钱买个游戏,如果不好玩不过损失两顿午饭钱,要是它能够我玩上数百个小时,可能比我买盘 3A 大作还要赚。

  如果你是一名球迷,想必能看出我这张配图所要表达的东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都对于游戏的品质不是太在乎了,自然也不会太关系它有没有做完。况且大家都知道小厂和独立开发者人力财力有限,能把游戏做出来就不错了,不会要求那么多。而购买 Steam Early Access 游戏所花的钱,与其说是消费,不是说是资助。

  你愿意购买带有这个标签的游戏吗?

  保持耐心,虽然对大家都很难

  其实有关各类大厂为什么会面不改色地推出大量半成品游戏,玩家们或多或少都能猜出一定的原因,而我之前也在其他文章中也提到过。那就是越是大公司,就越是会对某个季度的收入有硬性指标,毕竟他们也要拿财报去给股东看,所以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几个还需更多制作时间却被强行推出的 3A 游戏。

  希望《质量效应 仙女座》不要再出现《质量效应 3》那样的赶工情况

  ……和被《硅谷》嘲笑的结局

  那看起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厂商对于工作室更为耐心,等待开发者们打磨出更优秀的成品,但是这里的难点在于,投资者们是没有耐心的。于是我们看到 EA 和育碧这样的业界巨头,都是吃了足够的苦头以后才开始重新重视起游戏的质量,不过好在都还不算晚。

  对于玩家们来说,当游戏因为各种原因延期的时候,最好也能多点耐心,虽然这没有什么用,但请至少相信开发者们正试图把最好的作品带给你。所以我用一个可能都没正式开工的幻之名作《Agent》来做题图,正是为了提醒自己这一点。

  作为一名玩家,玩到半成品游戏总是避免不了的,花冤枉钱也是免不了的,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使玩家们少踩雷,少花冤枉钱自然是我们游戏编辑的价值所在。

  不过如果你真心期待一款游戏结果是个半成品,抱怨之后也放宽点心吧,毕竟谁能没点心甘情愿浪费的钱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