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走向“工艺品”提升的精细品味而非原始财富
江诗丹顿腕表雕镂工艺 | 图片来源:伦敦工艺周(London Craft Week)
伦敦工艺周创始人Guy Salter表示:日益提升的精细品味而非原始财富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而人们消费的对象也逐渐从"奢侈品"转向了"工艺品"。
英国伦敦--在过去20年里,我费了不少劲才明白必须小心慎用这两个词:第一是"奢侈品(Luxury)",出身高贵的"蓝血"品牌对该词有各种各样的回应,又愤慨控诉其它品牌无权使用该词,政治游说者亦急切希望能推广用"高端产业"代替该词,避免触动欧洲政治家对"平等"的敏感神经。第二是带有正面联想意义的"工艺品"(Craft),匠人们也觉得该词也被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对其他人来说,基本都是快乐无忧的业余玩家才会用工艺品。
去年,我创办伦敦工艺周(London Craft Week,简称LCW)时,这些语义问题终于搞清楚了。是否在表达"艺术化工艺品"(Artistic Craft)时,干脆完全不用"工艺"这个词,直接用"Métiers d'Art"替代?还是同时用这两个麻烦的词语,比如"奢侈品工艺周"(Luxury Craft Week)?还有人激烈争论"工艺"是否是"艺术"?当代工艺是否比传统工艺更重要?当下是否正进行着一场"工艺运动"?如果是,这个运动还能走多远、又要走向何方?用3D打印技术做出物品,也算是"制造"吗?诸如此类。
为这些词义争得面红脖子粗是点儿傻,但背后的推动力可一点儿也不傻,倒反十分重要。人们发自内心地需要捍卫、描述与促进真正的品质,并为魔术般神奇但属性却难以捉摸的"创意"喝彩。
究竟怎么称呼,这对品牌方、制造商与艺术家最为重要,他们亦对此事充满热情且不断发声,但真正掏钱购买与收藏产品的人们,却不太在意这些产品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工艺品"。他们最感兴趣的,反而是让某件产品成为优质产品的关键何在。作为消费者,如今他们对产品了解更深,也会发出更多的质疑。一个显眼的Logo、被奉为"零售圣殿"的商店、掌握深厚人脉的画廊主……这些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在大同小异的高级购物街上一再看到同样的名字,这些常常四处旅行的消费者会感到十分无聊。他们对独立品牌及本地产品越来越感兴趣。2005年,我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精明度曲线"(Discernment Curve),指的是日益提升的精细品味而非原始财富将成为人们将消费何物的主要驱动力。即使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证实,人们对信息与网络意见的获取也使该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大同小异的高级购物街上一再看到同样的名字,这些消息灵通、四处旅行的消费者会感到十分无聊。他们对独立非品牌及本地产品便越来越感兴趣。
我在创办LCW时,从未忘却这样的消费者形象。市场上有这个需求,但这个"奢侈品之外的"的全新世界缺少的是清晰的路线图。手工制作,不一定都代表更高品质。从独立生产商或小型商店里购入存货,就像是在"野坡"滑雪。究竟在做什么?流程是什么?价格公平合理吗?委托那些从零开始的商家进行生产制造,幸运的话可能一切顺利,也可能令人望而却步。其结果可能是,多数人继续习惯性地购买流行的品牌。
消费者需要体验到,"手艺"不仅只是静态的物体,也不仅是品牌引领的"时尚"、"奢华设计"或"艺术";而是要了解其所制造的一切的环境、究竟为何如此特别、亲自与创作者见面、零距离观察他们的非凡技巧。
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正用金钱对产品投票(这自然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确实如此,随着人们家里收纳的东西近乎"爆棚",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不在某些具体物件上花钱,而是与我们的挚爱共度特别时刻。如果让我来用一个词捕捉时代精神,那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工艺品",而是"惠顾"(Patronage)。在最大程度上,这种更为挑剔的金钱付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支持着一整个更广大生态系统的人才,保证濒临失传的技能得以代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