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
图片来源:businessinsider
这两天,顾客们最熟悉的两个快时尚品牌Zara和H&M又纷纷陷入了法律泥沼。据Fashionista报道,瑞典发布的一本新书《Modeslavar》中写道,H&M在缅甸的服装工厂里雇佣年仅14岁到17岁的孩子,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长达到了12小时。这个做法已经触犯到了当地法律和国际劳工公约。
而另一方面,美国部分消费者则控告Zara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这名叫做Attorney Mark Geragos的顾客称Zara的许多产品用美元的价格标签覆盖在不对应的欧元价签上。Zara的产品大多以欧元标价,但它们变成美元后,存在过渡收费的问题。
" 我们估计一件产品是12美元到15美元之间的话,照此推断,公司可能多收了10亿美元还多。。。" Geragos的推论有些太粗糙,但看得出他非常生气。
事件发生后,H&M和Zara难免又要开始积极公关了。如果我们回忆下,不难发现这样诉讼案件对于快时尚品牌们来说似乎都已经十分正常,它们从生产阶段一直延伸到售卖阶段,几乎贯穿了整条生产线。
快时尚产业无疑是竞争激烈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快"字。曾经,Esprit被称为中国的快时尚开山之作,但当Zara、H&M等品牌进入中国时,Esprit因设计到上架需要半年多时间而渐渐被外来者抢占了市场先机。
迫于竞争,从Zara、H&M到Gap、Primark,行业中的品牌们不断追求着上货速度快、价格亲民且能对潮流文化做出及时反映这几点目标:上货速度快需要依赖于强有力的生产、供应链和渠道执行力,价格亲民意味着品牌需要尽可能压缩成本,而对潮流文化的追逐恐怕令越来越多的快时尚公司美无法专注于原创创作。不难发现,近年来逐渐走上快时尚最顶尖品牌的Zara是将这几个目标履行得最好的。
但可惜的是,伴随利润增长而来的是暴露出的更多道德和法律困境。快时尚品牌们正在面临更多不同类别的诉讼,最常触犯的是劳工法、种族相关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甚至是动物保护法等。
2015年6月,Zara美国分公司就面临着前员工4000万美元的诉讼索赔。原告Ian Jack Miller曾是Zara USA Inc.的总法律顾问,他指出公司常有违反纽约州和纽约市人权法和劳动法的行为,在工作安排上有种族歧视、工资歧视以及实施无辜辞退报复的行为。而Zara的产品上因印有纳粹标记,也被视作反犹太主义。
H&M也并没有好一点。它存在的黑心工厂的问题在它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时被激发了出来,因为那时候,它是在澳洲经营的唯一一个从柬埔寨获得布料的快时尚零售商,那时候柬埔寨服装工厂的工人们只能获得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只能达到当地人生活工资的25%左右。
快时尚品牌们也时常被抱怨对消费者不公。还是去年,Zara在大众民主中心主持的调研报告中被指控对消费者也有种族歧视的对待。比如一个可疑的顾客走进店里,他或她就有可能被贴上"特殊订单"的标签,店员之间会通过无线耳机确认顾客的方位,然后就会有一位店员或经理开始尾随这位消费者。在251位受访者中,有43%的人表示对此并不知情,而另外57%的被访者中,有43%认为非裔顾客很容易被贴上特殊标签,其余的可能是拉丁消费者和白人。而问题是,Zara并没有任何关于"可疑"的定义,全靠感觉。
接下来的日子里,Zara又被消费者控诉购买产品的收据上居然打出了顾客信用卡的前6位数,这违反了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案》,Zara因此面临金额达160万美元的集体诉讼。事件发生后,Zara给出了一个"可能性"补偿方案:如果确认泄露属实,在2014年12月17日到2015年4月27日期间在美国Zara门店购物的人们也许可以获得一定的赔偿。
不过在所有的诉讼中,知识产权恐怕才是快时尚品牌们最常触及的领域。由于上新速度太快,许多品牌的创作灵感只能靠"抄"。
今年关于快时尚品牌的抄袭丑闻中,最大的恐怕要数20多名艺术家集体控告Zara偷走他们的图案了。来自洛杉矶的Tuesday Bassen是一名插画家,他在网站上发出了对比图,声称Zara挪用了他的创作。起初他并未发现这件事,但他在Instagram上有10万个粉丝,是粉丝发现了两者之间太过雷同。随后,Bassen的朋友Adam J Kurtz 做了一个对比Zara和12个独立艺术家作品的图像,其中也包括Kurtz自己。这个举动直接促使更多艺术家加入了这场"揭发运动"。
这并非是快时尚品牌出现的新问题,事实上快时尚的"模仿"模式由来已久,它们几乎都是靠"借鉴"大牌起家,偶尔也加入一些其他品牌的元素。美国青少年服饰零售商Aéropostale Inc、匡威等品牌都向H&M开过火。到了现在,模仿的方式进化为了"复制"独立艺术家,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依然是行业通病。
Kurtz就提到他在2015年的衣服作品还被Zara母公司Inditex Sa集团下的品牌Bershka使用过。Francesca's新出的别针长得和两位艺术家设计的猫咪头一模一样。而在前几天,Forever 21才刚被Complex编辑兼Sporty&Rich 的创始人Emily Oberg告上法庭,因为Forever 21在一件白色帽衫的胸口位置印的"Smart&Pretty"字样和"Sporty&Rich"太像了。在这之前,Forever 21曾卷入多达50项有关产权的诉讼,控诉着为多个知名品牌及设计师如Anna Sui、Gwen Stefani等。
面对指控,快时尚品牌的败诉案例太多了。品牌们也似乎一贯秉持努力道歉和改进的决心,除了交付罚款,它们也常常推出一些改进措施。拿最近的两个案例来说,H&M非常快速地对《Modeslavar》的出版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出了回应,声称品牌早在2013年就发现了问题,自己已经要求合作工厂制定了更严格的措施来审查求职者的身份,一旦发现任何工厂未达到标准或未能符合国际通则,就会对其追责。
而Zara在面对价格标签欺诈的控诉中则表示:" 我们承诺对珍贵的消费者保持透明和诚实及有道德的行为并为之骄傲。即使要走法律程序,我们也期待呈现完整的防范措施。"
这些声明和之前所有关于种族歧视等细则的发言一样,并未透露出真正的执行措施和后续监管的细则,其实十分无力。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诉讼很快就会被公众淡忘。真正吃力不讨好的是弱势的艺术家们,Bassen曾在twitter上发文说道,她因写律师信花了2000美元,这太贵了,官司还不一定能赢。
相反,即使有这么多官司缠身,快时尚品牌们的生意还是做得不错。在这场法律大对决中,快时尚品牌的损失在利润面前太不值一提,据悉,品牌们每年花在各项罚款上的钱高达几千万,而Zara 的利润在2015年上涨了200亿,两个数字之间鸿沟巨大。
这说明背负着诸多负面的快时尚品牌在市场上依然具有极高的号召力。面对这些被赋予不公正对待的人,消费者更愿意沉浸在"疯狂购物"之中。据《新金融观察》报道,消费者甚至对部分抄袭表示理解,只因为快时尚的漂亮设计配上比奢侈品低无数档位的价格,的确打中了大众的消费痛点。